close
中國化妝舞會時報【林欣誼╱台北報導】

1986年4月26日車諾比核電廠爆炸至今30年,對於這場史上最大規模的核災,人們仍停留在畸形動物、廢墟死城的恐懼印象中。事實上,車諾比核電廠目前仍有2500名員工,居民撤離後的普里皮亞季(Pripyat)城內生機盎然,台灣第一本車諾比紀實書籍《半衰期》前進現場,揭開這座「死城」的神祕面紗。

留學科學遊戲生探訪 大受衝擊

《半衰期》出版是個偶然。現為倫敦大學生化工萬聖節造型程學系博士後研究員的蔣雅郁,因為對車諾比現況好奇,在得知車諾比開放觀光客後,邀集多位同在歐洲留學的朋友,於2015年5月、9月兩次前往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。

雖然兩次行程都僅兩天一夜,眼前所見卻讓他們大受衝擊,黃可秀表示當地除了廢棄建築,並無肉眼可見的「核災現場」,就連外界常見的滿地防毒面具、斷手玩偶影像,也是有心人擺設的,「其實這是冷戰期間,還屬蘇聯統治的普里皮亞季各學校都備有的防毒面具,居民撤離時沒帶走,現在竟成與核災相連的象徵影像,相當荒謬。」

太陽輻射 比土壤還多

當年封存爆炸反應爐的石棺今年30年期滿,烏克蘭向國際募資興建的新石棺,若非圖說,在陽光照耀下看起來像是個輝煌的新建築;外界以為死寂的管制區內,不僅樹林茂密,還有約三百名不顧禁令、回到老家生活的「回歸者」。

例如團隊拜訪85歲獨居老太太羅莎莉亞,30年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她的農地裡科學玩具DIY種滿馬鈴薯、洋蔥、草莓等作物,她朗聲說:「就算站在曾經被汙染的土地上,曬太陽所曝曬的輻射都比來自土壤的還多。」

災後從農民變成清理反應爐殘骸的清理者伊凡,與太太住在矮小的平房裡,他們依然每天吃牛肝菌、家裡養著雞,被問到是否害怕輻射,他不假思索說:「輻射才要怕我!」

與核萬聖節裝扮災共處 沒有自憐

蕭煒馨震撼的是烏克蘭從上到下「與核災和平共處的態度」,「他們以平和中立角度談論事件經過和結果,沒有自憐情緒,或是否使用核電的個人評價,如果有立場,他們唯一的立場是要跟蘇聯政府脫離。」

這7位24歲到34歲的作者,來自理工、社會學、電影等相異背景,廢核或擁核立場也不同,黃獻永笑稱他們就像個小社會,「途中每天都在爭執。」蔣雅郁強調「核災」與「核能」必須分開,這也非一本擁核或反核書,「不論我們見到的車諾比是否政府或觀光業的刻意安排,至少這是第一手現場,先破除外界的迷思、補足資訊,接下來我們再討論,台灣需不需要核能?」04B8BA022AD9D991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uqv101p5i7 的頭像
    uqv101p5i7

    噴衣服好涼噴霧

    uqv101p5i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